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部门新闻 >> 正文

我校派员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高校项目负责人培训班

发布者:文/龙军 图/龙军           [发表时间]:2017-04-26    审核:  [来源]:科研处            [浏览次数]:

        2017年4月2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高校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班,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副司长王晨阳,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吴晓林,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孙丽华、院长范卫东以及2017年研陪计划咨询专家库部分专家等参会研讨。作为首批57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之一,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中心龙军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项兆伦副部长就非遗保护工作的几个问题作主旨讲话,他指出,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项兆伦同志从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和非遗的生命力、非遗保护的对象、非遗保护传承的能力建设和传承人群的学习、非遗的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人民大众去芜存菁的力量是强大的,在传承中创新的内容和形式,能不能留下来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他们会在实践中做出选择。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得到有效保护,主要可以从六点加以判断,即实践活动是否持续并富有活力,基本实践方式是否得到保持,基本文化内涵是否得到尊重,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是否得到弘扬,相关社区、群体和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及再创造权利是否得到尊重,以及传承人群是否得到保持乃至扩大。他强调,传承人的传承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非遗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能力包括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深度,对非遗项目知识和技艺的掌握程度,进行再创造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在某些非遗项目传承实践中获得相应经济收益的能力。文化部、教育部实施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着眼点正是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关于非遗学术研究,项兆伦同志指出,要提倡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尊重常识,尊重实践,尊重历史,科学认识和把握非遗的特性及传承演变规律,科学定义非遗及各项目的内涵外延,科学提炼非遗保护理论和知识体系。项兆伦同志还就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传承人群研陪计划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

        针对2017年度“研陪计划”新增的21所院校,项兆伦同志也从理清非遗相关概念、确定教学目标、高校借鉴学习、课程安排等方面作了具体指示,为这些院校“研培计划”的整体实施作了全面把握。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讲话 

文化部非遗司长陈通作开班主持

2017年度非遗研培计划21所新增高校项目负责人培训方案汇报现场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与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中心龙军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