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基层党建 >> 党史小故事 >> 正文

每周一赏|湘籍画家“话”党史之《国之殇·文夕大火》

发布者:分享人:唐云    [发表时间]:2021-11-23    审核:刘光平  [来源]:科研处党支部     [浏览次数]:

油画《国之殇·文夕大火》 段江华 200cm×400cm

1938年11月,日军占领了岳阳,距离岳阳仅仅130公里的长沙危在旦夕。为了不让长沙城内的物资落入日寇之手,国民党当局决定,实行“焦土政策”,决定有计划的焚烧长沙城。

然而,计划正式实施时,却发生了意外,使这场火灾变得完全不受控制。1938年11月13日凌晨,冲天的火焰接连出现,整个长沙城迅速被一片火海笼罩,史称“文夕大火”。长沙文夕大火与重庆防空洞惨案、花园口决堤并称中国抗战史上的三大惨案。

文夕大火亲历者张靖武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看到老火车站(现浏正街到落星田一带)一列蒸汽机车停车加水时,一道汽烟就像火光一样冲上天去。”张靖武回忆,汽烟冲上天不到3分钟,“就像一个信号弹,长沙当时最高的建筑天心阁和国货陈列馆(现中山亭附近)马上起火了。不到2小时,全长沙火光冲天。”

长沙大火焚烧了几天几夜,最后导致长沙3000多人丧生,全城被焚十分之九,烧毁房屋5万余栋,经济损失约10亿元。这是长沙历史上毁坏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为性质的火灾,也让长沙与广岛和长崎、斯大林格勒一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坏最严重的城市。

为了回顾这一历史事件,带给人们无尽的反思。湘籍画家段江华创作了油画《国之殇·文夕大火》。

段江华,1963年出生于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湖南省油画学会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作品《国之殇·文夕大火》获得湖南重大历史题材金奖。

湘籍画家段江华

作品中画面的颜色以黑为主,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厚重笔触描绘了黑夜中的火中废墟,一片片残垣断壁、焦梁炭柱,它们的肌理表现都是由高出画面达3厘米到10厘米的颜料所构筑的,画面中的废墟景象极为厚重立体,与薄涂的天空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堆砌颜料、个性化涂刷的方式,是画家段江华一贯的绘画风格,既强调了描绘对象,即废墟砖瓦与天空,在质与量上的对比,也赋予了对象可以“触摸”的历史沧桑感,加强了历史事件的沉重感。

近距离观赏作品《国之殇·文夕大火》时,不能不被画家建构的可“触摸”的文夕大火场景所震撼。天空中火光照耀如同白昼,这废墟就如一座座空旷、庞大的墓场,作为长沙城最高的建筑物,天心阁淹没在火海中,了无生机。透过这冰冷、凝固到令人窒息的场景,仿佛看到了熊熊大火中逃命的人们,在拥挤和混乱惊慌中,听到了凄厉的哭喊声,恐怖的嘶叫声,建筑物燃烧时的爆炸声,一个悲惨的人间炼狱在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如今,文夕大火警世钟立在长沙天心阁城楼下。2020年,长沙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42.52亿元。星城长沙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媒体艺术之都,以全新的面貌屹立在祖国中部大地上。

身为湖南人,都不该遗忘这场大火,我们需要永远铭记长沙城历史上的至暗时刻,重温历史,让我们不断升腾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激励着我们,让长沙在新的“赶考”路上勇担时代责任、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