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值此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委会恢复成立一周年之际,本篇特选登了专委会举办的“刺绣当随时代”中国刺绣艺术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论坛中,部分嘉宾的观点综述和优秀论文。从刺绣艺术融合发展的思路、理念和实践等方面,共同探讨刺绣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观点综述
林乐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委会名誉主任
通过分析中外经典油画、雕塑、刺绣艺术作品案例,提出艺术创作应立足时代特征、时代思潮、时代审美、时代观念,要不断提炼作品的审美和高度,用优秀的作品来响应时代的召唤。
马达——江苏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江苏工艺美术》杂志主编
深入剖析了在信息文明时代刺绣行业的发展重点,提出刺绣作品要从题材图案、使用功能、品类交融、元素转换等方向积极创新,让刺绣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郝淑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委会名誉主任
通过分享亲自设计、绣制的蜀绣作品,提出应加强三个创新,即“设计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并且要勇于探索跨界合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林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以台绣为例,讲述从艺术层面的创作创新、“多样化”的创新转化以及“多业态融合”创承模式的探索,将纤维艺术、装置艺术、生命艺术等形态融入到刺绣创作中,塑造立体的艺术效果,实现精神概念传达的创新理念。
昌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长沙市优秀青年非遗传承人
通过分享从小耳濡目刺绣艺术、出国求学专攻产品设计、致力湘绣传承与创新的成长经历,号召广大刺绣艺术家要用年轻人的视角进行创作,让湘绣艺术融入寻常百姓家。
论文节选
桃源民间刺绣的民俗分类与文化内涵
严珞菲、陈剑
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湘北地区的桃源县地处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又是传统湘楚文明的核心区域。桃源地区传承至今的民间刺绣在服饰、寝具等生活习俗用品中广泛运用,其装饰纹样融入深厚的阴阳哲学与生命繁衍的民俗观念,是农耕传统与湘楚文明的民俗载体,装饰纹样中辟邪纳吉与祝祷祈福的民俗题材综合反映了民间刺绣与民俗文化的血脉关系。
桃源刺绣“魏犨擒貘”纹样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探析
彭迪、夏添、贺景卫
湖南工程学院、广州美术学院
“魏犨擒貘”是桃源刺绣的典型纹样,蕴含着鲜明的地域戏曲特征及深刻的文化内涵。文章为挖掘该纹样的民俗寓意,基于湖南省博物馆、桃源县博物馆、私人收藏的21幅清代和民国时期绣品实物,运用历史文献、田野调查、归纳对比等方法,先梳理“魏犨擒貘”纹样的“文本-戏曲-刺绣”发展脉络,再分析其艺术特征及地域文化内涵。研究表明:“魏犨擒貘”纹样来源于武陵戏传统剧目;人物装扮富有浓厚的武陵戏曲特色;纹样构图遵循表演程式、配色雅俗互鉴、针法毫发毕现。“魏犨擒貘”纹样体现了桃源百姓辟邪和护子的心理祈盼,具有忠勇、爱国的教化意义。
新时代语境下手工刺绣在包袋设计中的应用
邓琼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新时代语境赋予了手工刺绣包袋更多的表现形式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体现在图案素材及创作方法的多样性、刺绣材料的多种搭配、与其它装饰工艺的结合等方面,文化内涵包括情感诉求和体验价值。通过手工刺绣装饰包袋产品,能够提升包袋产品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以适应市场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趋势,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
威海地区鲁绣手工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研究
许崇岫
威海职业学院
鲁绣,作为山东著名的传统刺绣,是我国刺绣工艺史上记载最早的品种之一。其演变过程历史悠久,遍布广泛。本文通过对鲁绣发展演变的研究,来进一步加强鲁绣作为传统的刺绣工艺品的传承和发展,并提出一些对鲁绣艺术发展的相应对策。
鉴实例,创未来:绣类非遗传承发展策略探析
申绍云、詹美群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刺绣类非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之一,目前仅刺绣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就有55项。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各界在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达成共识,刺绣类非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样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刺绣类非遗传承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定有益经验,但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技艺在创新性传承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对此,笔者尝试以苏绣、蜀绣、苗绣为例,对其探索过程进行梳理,总结有价值的观念、举措,以期其他刺绣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提供借鉴。
文创智慧化:5G时代湘西苗绣保护与传承研究
黄洁、刘文良
湖南工业大学
5G网络全面覆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是湘西苗绣文创产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传统的苗绣文创在设计体验、展陈方式、推广营销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或不足,难以满足当今人们的需求。走在科技前沿,苗绣文创产品智慧化创新需依托 5G 技术,通过网络化传播延展设计、数字化平台拓展设计、智能化互动体验设计,实现苗绣文创产业提质增效,以更好地助推苗绣文化实现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传承与突破——百年来苏绣创新的再思考
姚惠芬、俞宏清
苏州姚惠芬艺术刺绣研究所
在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一世纪的一百年时间里,苏绣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重大的突破,而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对传统苏绣形式与审美的全新超越,每一次的创新都是在传统苏绣的基础上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相互借鉴、学习与融合的结果。当代苏绣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重新回顾与思考百年来苏绣的创新历程,对我们探索和研究苏绣今后的发展有着许多方向性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夏布绣绣地肌理语言及运用
张小红
夏布绣艺术研究所
夏布绣是将夏布和刺绣相融合的手工艺术。其源于宋代,脱胎于民间麻布刺绣。夏布绣别具一格的绣地肌理,构成了其魅力的源头。通过对新余夏布绣绣地夏布肌理自然属性及肌理语言运用的研究,揭示夏布绣的艺术特征。研究表明,发现肌理、制造肌理以及运用肌理,让夏布绣走向古朴天然、醇厚典雅的艺术刺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