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展览 | 周雪清:在一针一线中溯源流动的生命

【来源:圣缘博艺艺术馆 | 发布日期:2022-07-13 | 作者:圣缘博艺 | 审核人:唐利群】

 

圣缘博艺.

圣缘博艺艺术馆是一家集艺术展策、艺术品鉴、文化交流、文创策划及空间休闲五大功能为一体的致力于融合传统与当代文化的高端艺术空间。整合泛艺术圈的优秀人脉,为各行业资深人士与机构提供一个中间平台,形成具有泛艺术特色的多功能专业交流平台。

展览时间:2022年7月2日-8月2日

主办单位:圣缘博艺艺术馆

展览地址:珠海市情侣中路39号东方傲景峰4栋

艺术家周雪清

周雪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从事刺绣30多年,“清绣坊·周雪清刺绣艺术工作室”及“香山刺绣文化馆”创始人。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教授。高级(正高)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先后获得国家级金、银奖共30余项。

“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思维的。所以手工艺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而是心脑的思维表达……”

每一次,周雪清都将自己的心和穿针引线的手贴合,直到每一个针脚、每一种色彩都如同浑然天成,这也是为什么周雪清的作品总能触动观者心里最为柔软的深处。

7月2日下午,“绣手妙无余——周雪清刺绣艺术展”在珠海圣缘博艺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圣缘博艺艺术馆主办,展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周雪清多年来创作的丝绣作品数十幅。展览不仅是对周雪清过往创作的一次梳理,更是对作为艺术品的刺绣的未来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Q 可否跟我们介绍一下您与刺绣的故事?

周雪清: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在刺绣这条路上坚持这么久?我思来想去,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概括——选择。我出生在刺绣世家,从小在刺绣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小时候帮着妈妈做一些刺绣,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妈妈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外出求学读书,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每天都做刺绣,只是偶尔同学过生日的时候,我会选择做一个刺绣的物件,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再到后来,我也有了自己的职业,成为一名人民老师,进入人生的不同阶段。

在做老师的时候,我有时候也会想,如果我不做老师,可以做什么,我最擅长的是什么。当时我意识到,刺绣可能是我的一个选择。所以,让我再次面临着重新选择职业方向的时候,我毅然主动选择捡起绣花针。

我与刺绣,从无意的选择到有意的选择,这是我人生一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很美妙过程。小时候,刺绣对于我,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是一种生活方式。后来,我去学习画画、色彩,无意中对我的刺绣也是很有帮助的,对一幅作品的理解,对色彩的运用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刺绣让我看到一件物品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如何用刺绣的形式去表达。当我再一次选择刺绣这条路的时候,似乎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回想过来,这整个过程都是妙不可言的。这样顺其自然的状态,也是我未来在刺绣道路上的探索。

Q 当下的环境,与30多年前您刚开始接触刺绣的时候,有哪些变化?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周雪清:变化是非常大的。在我母亲他们那一辈年轻的时候,很多女性将刺绣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苏州话有句俚语“做生活”,生活是通过刺绣这种方式来谋求的,大家刺绣可能更多的是为了生活。现在,大家面临的选择有很多,当然刺绣除了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收入,也会给大家带来一些美好的体验,同时也可以实现一些理想,实现自己对于刺绣艺术的一些追求。跟着时代的变化,刺绣也在不断发展,我们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变化。

Q 您在初期进行苏绣和广绣的融合的时候,有没有较为满意的创新作品或者故事?

周雪清:其实不能算是融合不同绣派的技巧,而是在不断用苏绣针法或者广绣针法去做一些事物的时候,突然产生、演变或者说创新了一种新的针法,也就是雪花针法。在创作一件作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想,如果用另外一种针法来表达、呈现会不会更好,在这个过程中,会迸发出新的东西。

《丝律》100x55cm 雪花绣 2016 作品致谢艺术家

Q 可否详细介绍一下您独创的雪花针法的创作过程?这一针法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周雪清:我在持续的创作过程中,探索出了雪花针法,也很荣幸“雪花仿真绣”今年被立项成为非遗项目,我目前也在不断用这个针法进行一些创作。简单来说,雪花针法是拥有六个角的对角线的针法,呈现在画面上,是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立体的感觉。刺绣本身就是三维立体的艺术,在一个平面上,从三百六十度都可以看到针线,可以让观者从不同角度角度欣赏到美。

在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雪花针法是不断叠加,像雪花一样落在画面上面。但是不断尝试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它自然存在的状态,和我们看到的状态以及我们想要呈现出来的状态,都不一样。雪花的形状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在绣制的过程中,也没有严格要求每一个针脚都要是六边形,可以根据创作者的理解进行变化。

我最近在教学生刺绣的一个主题是木棉花,我们用不同的针法进行创作,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跟大家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是创作者用刺绣这种艺术形式和自己所思所想所呈现出来的木棉花,是非常有趣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针法。

Q 您做了哪些努力,进行刺绣的跨界融合?让刺绣吸引更多年轻人?

周雪清:我和我的学生做了很多跨界的尝试,像这次展览带来的香囊、旗袍、丝巾等,我们还跟故宫、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等均有合作,近几年我们也不断在进行文创领域的尝试。

如果说刺绣艺术品是挂在墙上的静态艺术呈现,那么文创就是一种移动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非常受年轻人喜欢的。无论是年轻的创作者,还是年轻的观众而言,文创让他们可以快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对于文化的传承是非常有益的事情,我们也非常用心在耕耘这一领域,希望更多年轻人可以接触到刺绣这一传统文化。

文化是根,也是魂,文化是滋养我们精神的东西,只有文化的浇灌,才能让年轻人的成长更加丰满。我在教书的过程中发现,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理论这一部分可能比较缺乏,但是年轻人并不是不爱传统文化,只是缺少了环境和土壤。如果给他们好的氛围,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Q 刺绣是一项传统技艺感很强的艺术,在刺绣作品里如何体现您的立意或者说思想性?

周雪清:大家提到传统技艺,可能都会提到工匠精神。我时常也在想,工匠是意味着一成不变的想法吗?还是我们应该在延续着前人的脚步的同时,保持匠心,也要有创新的精神呢?

我喜欢在创作中不断尝试——不同题材的内容,不同针法的演变,创作的过程,是将蚕的生命延续到画面之中,将大自然的生命延续到刺绣之中。我在创作雪花针法的时候,发现每一个雪花都不是完美的,不一定要求每一个针法都是完美的,而是跟着自己的心境、精神去改变的。刺绣是需要手、心、脑都参与的艺术创作,当我们在全身心地投入创作的时候,会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我享受于这样的一种状态。

Q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老师、品牌创始人、香山刺绣文化馆创始人......不同身份的转换,对您在刺绣创作方面有何影响?

周雪清:无论什么身份,都还是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刺绣。我一直在创作刺绣作品,源于刺绣,我才会有这么多身份。回到一切的原点,还是因为刺绣。当然,不同的身份让我对刺绣也有新的理解和发现,例如通过展览交流,也会让我萌发一些新的想法,以不同的方式概括和总结刺绣。

《星空》80x50cm 雪花绣 2021 作品致谢艺术家

Q 此次展览有哪些亮点?带来的作品代表了您不同时期的探索吗?

周雪清:这次展览带来的作品,呈现的是,我从传统的刺绣表现形式,逐渐到现在想表达自己内在的思想的过程。我曾经也多年徘徊在传统刺绣领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探索出雪花针法,代表自己在刺绣领域钻研的成果。从《鹤舞升平》到油画系列,再到雪花针法系列,都是在不断改变,我希望可以有新的东西呈现和表达。

展厅的设置,也让我非常惊喜。我走进圣缘博艺艺术馆的时候,策展的方式让我有了新的角度看到自己的作品。例如《星空》这件作品,我自己创作的时候,我只是看到它正面的美和反面的美。而在展厅里,《星空》被悬空放置着,在现场灯光的加持下,当我站在这片《星空》下面的一刹那,内心的感动涌现出来,仿佛是站在宇宙的天地之间,享受着美带来的喜悦。

Q 对刺绣的未来有何期许?

周雪清: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人将传统文化带到五湖四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我们传统文化继承者来说,是很好的机会。

未来是有无限可能的,我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国人的自信心强大起来,促使我们对文化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刺绣的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

《捣练图》163x45cm 平针绣 2020作品致谢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