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发布专题视频《刘艳冰:以毫米为单位精进以“慢功夫”守护非遗》,将镜头对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艺术学院教师刘艳冰,讲述她 14 年如一日扎根非遗传承与教育领域的动人故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让学院非遗教育成果再次获得国家级媒体的肯定。
时光回溯到 2008 年,彼时活泼好动的刘艳冰被调剂至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初次面对绣绷,浮躁的心态让她在班级竞赛感受到挫败。当她独自凝视着自己粗糙的绣品时,内心突然顿悟:湘绣的针线,容不得半分敷衍。此后,她成了工作室的“钉子户”,在赵蓓瑛老师“心手对话”的悉心教诲下,将无数个日夜的时光,精心编织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后来,刘艳冰有幸跟随刘爱云大师研习鬅毛针法,这才深刻领悟到湘绣是“用针线雕刻时光”。为了绣出栩栩如生的雏鸡绒毛,她整日蹲守在农户家中,仔细观察小鸡毛发的生长状态;为了在作品中体现草鞋的岁月痕迹,她与团队成员共同创新“绳股针法”,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不易。多年来,凭借着对湘绣的热爱与执着坚持,刘艳冰不断成长进步。终于,在 2020 年全国工艺美术职业技能竞赛中,她脱颖而出,荣获抽纱刺绣工技能大赛第一名。
在十余年的刺绣教学过程中,刘艳冰始终坚守“传艺养德”的教育理念,将技艺传授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她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引导学生将长征精神融入刺绣语言之中。同时,她以身作则,向学生传递着这样的理念:工匠精神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对自己的承诺。
刘艳冰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是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的共生共荣。她积极开发刺绣文创产品,探索数字化针法库的建设,但始终坚守着每一针都要一丝不苟、富有情感的刺绣原则。在她看来,真正的匠心,不会在热闹喧嚣中轻易妥协,而是在寂寞坚守中慢慢沉淀。
刘艳冰的事迹,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也充分体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水平。未来,刘艳冰将继续以针线续写古艺新韵,不断创新,为湘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