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刺绣名家 > 正文

姚建萍:人生在于选择

【来源:姚建萍刺绣艺术 | 发布日期:2022-04-29 | 作者:姚建萍刺绣艺术 | 审核人:唐利群】


姚建萍

著名苏绣艺术家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文联委员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江苏省政协常委

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全国“三八”红旗手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人生在于选择。

我选择了苏绣作为一生的事业奋斗,

不断探索,不断追梦。

苏绣更是回报了我,

带给我掌声和荣誉,

带领我的梦想照进现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愿竭尽全力上下求索。

为当代苏绣传承发展,

贡献自己的所有。

学艺(1990—1994)

出不了家门,进不了师门。

我出生于1967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镇湖人。作为一个镇湖姑娘,不会刺绣是要被人笑话的。镇湖姑娘都有一双“巧手”,而我也从小跟着妈妈采桑叶、养蚕、刺绣,十七岁的我,已经是乡镇上绣花的一把好手。

后来,我有幸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看到过一次前辈老师的大作,我震惊了!原来刺绣可以绣的这般好!我心底起了波澜,再无法平静。

1985年,我放弃了高考,自此将刺绣作为自己唯一的出路。针尖上的功夫,养活自己已不成问题,但同样是做刺绣,我心里总惦记着研究所里前辈们的大作,我想再学艺,学绣人物绣,把苏绣中的雅致及韵味学到手。由此,我拜托亲戚友人,四处寻师。然而寻师三年,碰壁三年。1989年10月,我结婚了,而后有了大女儿姚兰,正当她8个月大时,我却接到了一个不安的电话,“我是徐志慧,建萍,我退休了,可以在家教你,你还学吗?”

一边是梦寐以求的求学机会,一边是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我左右为难,但一想到自己的绣花针下,可能绣出像前辈老师那样精彩的作品,我还是下定了决心:做一个“狠心”的妈妈。

这位向我抛来橄榄枝的老师,名叫徐志慧。她是我一生的恩师,也是我情同母女的“干妈”。在老师家的日子,我像一块永远吸不满水的海绵一样,埋头苦学,从基础针法到人物肖像绣,我贪婪地学得如痴如醉,记得恩师早年说的一句话:“我带过那么多学生,建萍是最用功、最出色的一位!”

学艺的日子里,我每月回家一次,踏着星光坐末班公交车三个小时到小镇,再步行近两个小时到小村庄里,看一看等待我的家人和早已熟睡的女儿,此时自己常常压不住心酸和眼泪,而第二日吃过中饭,继续坐上返程的班车回老师家。

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我整整坚持了四年。

钻研(1995-1998)

坐稳冷板凳,我不盲目。

1994年,我终于学成归来,刺绣技艺得到了全面提升,实现了从花鸟绣到人物肖像绣的突破,并开始创作肖像作品《沉思》。这对刚刚学成肖像绣的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是我和自己的一场较量,离开了老师的指导,我独自在这件作品上钻研,绣错了再拆,拆了再试,整整八个月的时间,体重掉了15斤,但最终完成我自己的一场突破。

苏绣《沉思》

很快,《沉思》惊艳全国——在1996年镇湖举办的苏绣精品展,荣获一等奖,1998年更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引起了业界的轰动。

在我拿到第一个全国金奖的同时,苏州当地政府兴建了镇湖刺绣一条街,镇湖成为全国刺绣的开放市场。面对这一波“开店潮”,我又是两难,我不是不想赚钱,但我更想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作品上,我也并不擅长经营,我只喜欢“做刺绣”。1998年,在“开店”的浪潮中,我逆势而为,创办了镇湖刺绣研究所,关起门来研究刺绣技艺,并创立了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培养精英队伍,一心以创作苏绣顶级作品为使命,和团队一起“坐稳冷板凳,初心不改”。

突破1999-2009

绣随时代,我不停歇。

在别人如火如荼发展市场经济的时候,我像个“傻子”,一门心思继续做刺绣。

在2000年,我提出“绣随时代”的理念。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9年,我已连续四度获得山花奖,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对我来说,这些荣誉同样也是压力,鞭策我不敢松懈,时刻谨记传承的使命。

从1998年开始,我率领团队专注研发,开始了刺绣稿件的原创探索之路。苏绣除了传统题材,也可以融入时代,绣出当代精品。这时,我有幸得到了刺绣设计研究的资深专家朱龙泉先生的支持,我们一起为苏绣的原创深入研究,探索实践。

与朱龙泉先生一同设计研究

转眼,十年过去了,到了2008年,那是中华奥运圆梦的一年。在“绣随时代”的创作精神引领下,我和朱龙泉先生合力,带领十几位核心刺绣姐妹,费时3年多,共同创作了原创大型作品《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在尺幅、题材上双双突破,献礼奥运,作品被藏于北京奥运博物馆。

攀登2010至今

针融百家,艺开新境。

2010年之后,我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我已不甘心让苏绣停留在“工艺”阶段,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江山如此多娇》《春早江南》《海纳百川》《丝绸之路系列》《玉兰飘香》系列等主题作品,都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作品。

苏绣《海纳百川》

苏绣《丝绸之路-西出长安》

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著名画家董希源与我共同创作的这幅《玉兰飘香》在迎宾大厅内成为了一道特别风景线。

苏绣《玉兰飘香》

苏绣《玉兰飘香》细节图

2015年9月,国家授予了我“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在国旗下,我倍感自豪,我深深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使命感,我需要回馈苏绣,回馈这个伟大的时代。

2015年12月,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针融百家·艺开新境——姚建萍刺绣艺术展”,成为了第一位叩开中国美术馆大门的当代刺绣艺术家。

同时我的作品《丝绸之路-满载而归》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苏绣《丝绸之路-满载而归》

2019年7月,我参与组织并领衔参加了中国美术馆“锦绣中华——江苏刺绣艺术精品展”,让整个刺绣行业老中青三代人,共59位刺绣人的作品,以集体面貌亮相中国最高艺术殿堂,努力推动我们整个刺绣行业的发展进步。

苏绣《锦绣河山》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从1996年创作的第一幅苏绣国礼起,我和我的团队多次为祖国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苏绣作品,在荣誉之下,我们扛住了巨大的压力,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了重大任务,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待。因此我获得了“国绣手”的美誉,我们团队也被外界盛评为“国礼团队”。

苏绣《培尼亚与里韦拉》

苏绣《岁月如歌》

苏绣《仕女蹴鞠图》

品牌化道路

自1998年起,我和团队竭尽全力为当代苏绣传承发展奋斗,始终捍卫“姚建萍刺绣艺术”的品牌理念——源自苏州,绣美世界,在传承中创造以绣文化为核心的卓越东方美学品牌,我们是践行者。

姚团队部分成员

如今,新一代传承人再次启航,坚守“姚建萍刺绣艺术”的艺术高度,同时努力传递非遗的生活温度,因此建立了“姚绣”品牌,创造有温度的非遗生活。

姚绣以苏绣为核心,传承为使命,设计为方法,将工艺美术的媒介与形式拓宽,探索非遗回归生活的理想方式,我们活力满满的年轻人团队研发设计了一系列原创时尚的非遗生活美学产品。

姚绣同时还开设了教研课程,拉近了古老非遗与当代生活的关系,为热爱苏绣的大家提供了一个有活力的非遗苏绣的传承、学习、交流、共享平台。古老非遗的更多可能性正在上演!

幸会,

我是姚建萍。

这是我的刺绣故事,

我的刺绣人生。

未来的我将继续用小小的银针演绎我的刺绣梦想,将这份融进血脉的热爱,化成永不止步的动力。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将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