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部门新闻 >> 正文

心手相艺 美育开花 学校“向美而行”志愿服务队美育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者:夏子涵 审核:孙魁   ;[发表时间]:2025-06-26 [来源]:团委        [浏览次数]:

6月25日,益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礼堂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期成果展正在进行。13岁的听障学生小林身披用废旧报纸制作的“骑士铠甲”,在T台上自信地摆出造型,赢得全场热烈掌声。在他身后,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绘画作品、一件件精巧的手工艺品,记录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向美而行”志愿服务队在这里支教四个月的美育足迹。

七彩课堂:艺术滋养特殊心灵

每周六上午,益阳特校的教室总是充满期待。由湖南工艺美院60余名专业学生组成的“向美而行”志愿服务队带着精心设计的“七彩课堂”准时到来,为特殊儿童开启艺术之旅。

“我们设计的课程体系像彩虹一样,每种颜色代表一个育人维度。”队长黄金名介绍道。红色党史教育中,志愿者通过触摸式浮雕教具,让孩子们感受革命历史;橙色安全教育创作防溺水主题漫画;黄色艺术教育带领孩子们在绘画中表达自我。

在绿色生命教育课上,志愿者刘皓敏握着脑瘫儿童的手,一起用黏土塑造“我的家庭”。当孩子艰难却专注地捏出父母形象时,陪同的母亲瞬间泪流满面。“艺术给了这些孩子另一种表达情感的通道,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郭新春在支教日记中写道。

非遗传承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模块。大学生们将剪纸、蜡染等技艺转化成特殊儿童易于掌握的形式。在“雷锋故事”主题剪纸课上,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剪出五角星和雷锋帽,红色文化在指尖传承。

双向成长:支教者与被教者的心灵共鸣

“本以为是我们来教授知识,最终却是孩子们教会我们生命的韧性。”在支教总结会上,志愿者周秀琴分享了他的感动时刻。他辅导的聋哑学生小雯,从最初拒绝与人交流,到主动展示自己创作的《星空》系列画作,这种变化让所有参与者动容。

为提升服务质量,团队创新实施“2+1”陪伴计划:2名志愿者固定对接1名特殊儿童,建立深度信任关系。他们设计个性化成长档案,记录每个孩子的艺术表达、情绪变化和社交能力发展。

“这些特殊儿童对美的感知力往往超乎常人。”指导老师夏子涵发现,自闭症儿童小睿在色彩搭配上展现出惊人天赋,“他创作的抽象画《风暴中的宁静》感染了现场的所有师生,这极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四个月间,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发10套特教适用艺术课程,创作教学辅助工具12件,服务特殊儿童30人。特校校长在反馈中写道:“美育的种子在特殊土壤中开出了独特花朵。”

“我们计划将特校支教模式标准化,形成可推广的‘艺术疗愈课程包’。”项目指导老师透露,下学期还将联合科技馆开发针对特殊儿童的 ‘非遗+科技’融合课程,让美育之光温暖更多特殊心灵。

美育未来:在特教土壤深耕艺术之花

结业典礼当天,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完成十米长卷《我们的四季》。肢体障碍学生小浩用脚趾夹着画笔,在秋天枫叶区域点上耀眼的红。指导老师轻声解释:“他说这是志愿者老师带给他的温暖”。

“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利。”湖南工艺美院心理健康中心夏晨老师看着孩子们的蜕变感慨道。当特殊儿童通过树叶贴画感受自然之美,通过帐篷彩绘建立安全感,通过环保服装设计理解可持续发展,美育正在发挥它最本真的价值。

益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室里,最后一批志愿者收拾着颜料箱,墙上贴满孩子们的作品。一幅用彩纸拼贴的“心手相艺”字样格外醒目——那是听障学生用四个月时间悄悄制作的离别礼物。

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规划中,这场结束只是新的开始:特校“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挂牌程序已启动,暑期“三下乡”,向美而行志愿者团队将带着特教经验奔赴乡村,“艺术赋能”的星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美育之花在特殊教育的土壤中盛放,也将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播种希望。